李克强院士再解读,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要如何走?
文︱立厷
图︱网络
一夜之间,汽车业产业已经从夕阳产业变成了朝阳产业,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是新一代互联技术赋能传统汽车的结果。变革之中,汽车产业发生了哪些变化?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如何创新?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路在何方?
前不久,2021年院士增选出炉,3位出自智能网联汽车领域,其中一位院士便是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克强。他也是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、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。作为我国汽车智能化领域的主要领军学者,以及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,李克强提出了“智能网联汽车”概念,并持续推动其技术进步,致力于推广中国方案。
最近,李克强针对上述问题,李克强再度解读,给出了更进一步的答案。
智能网联汽车成为高新技术载体
李克强表示,汽车产业的大变革是新一代互联技术引领,与传统汽车行业结合的结果。从工业革命的角度看,智能网联汽车将移动互联技术、信息技术与传统的物理系统和产业相结合,已成为工业4.0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在变革过程中,汽车产业形态和产品形态正在发生改变。过去的汽车主要是机械、电子、信息和软件。新的时代,汽车正成为移动互联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物理载体或产品形态——电动、智能、网联、共享一体的“新四化”。未来的产业化推进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产品形态。既然智能网联汽车是高新技术的载体,首先需要有技术创新和突破,同时要实现产业化。
人工智能首当其冲
李克强指出,自动驾驶需要各种相关技术,如感知、决策、定位、地图,以及作为基础的硬件,特别是芯片,还有计算平台、大数据和云。这些都在改变今天的汽车座舱和底盘,当然还包括信息安全和基础智能。这些驱动技术大多与人工智能(AI)有关。
从产业角度看,技术的推进需要从系统层面入手,只做一些单一技术不行。在感知技术方面,智能网联汽车在模仿人类,希望能够部分替代人的功能。人能够看见车身周围的车辆和行人、障碍物和道路设施,并做出一系列完整准确的判断。只有能像人一样,才能真正在自动驾驶中安全可靠地替代人操作。
感知之后是决策,这是智能驾驶的核心。既然要在复杂的驾驶过程中替代人,就需要像人一样对跟车、停车等一些操作做出判断。这种判断的挑战性在于:它不是传统的简单工况判断。道路和交通参与者的复杂性、不同驾驶行为、不同驾驶状态(守规矩、不守规矩或疲劳、正常)的驾驶者,需要一系列交互性博弈。在简单工况下,让机器替代人做出一系列决策是完全不同的,其中有一些技术需要突破。
决策做好了,还需要由系统控制去执行,方法包括系统控制和模型控制。模型建模包括系统动态特性分析、控制系统设计、系统集成、判断等等。现在的车是一个智能体,感知决策控制方面都需要有技术突破。
基于云控的技术路线
李克强认为,智能网联汽车是自动驾驶的一个新阶段,需要利用移动互联将车辆、基础设施和云融为一体。现在,自动驾驶有很多种技术路线,不过,造车新势力切不可只关注单车智能,未来的发展一定是移动互联、网联智能应用。就像传统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变那样,最大的特点是连接。未来智能汽车连接的是基础设施和云端,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主流技术路线,是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。
云控概念
车路云融为一体,云控制最重要,不只是用云来控制车辆,而是让交通基础设施和车辆融为一体,实现协同感知、协同决策和协同控制,即车路云一体化的控制系统。
图片新闻
最新活动更多
-
10月30日立即预约>> 宾采尔激光焊接领域一站式应用方案在线研讨会
-
11月14日抢先报名>> OFweek 2024固态电池技术线上研讨会
-
即日-11.30免费预约申请>>> 燧石技术-红外热成像系列产品试用活动
-
11月30日立即试用>> 【有奖试用】爱德克IDEC-九大王牌安全产品
-
即日—12.20点击申报>> 维科杯·OFweek 2024(第三届)储能行业年度评选
-
即日-12.20立即参评>> 维科杯·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
发表评论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暂无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