侵权投诉
搜索
热门搜索:
订阅
纠错
加入自媒体

还会有下一个CATL吗?

资本是把双刃剑。

资本强力注入,孚能在追赶前辈的路上似乎更快了一步。一位知情人士表示,硅谷创业回国的孚能董事长王瑀,拥有里斯本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问,对技术研发有近乎苛刻的追求,也是孚能迅速成长的灵魂人物。但大量资本进入企业后,这位创始人的决策多有掣肘,企业发展前景如何,还有待观察。

如果车企和电池企业间的合作是互相成就。那么,CATL和宝马成功的CP关系可能复制吗?

上述投资总监认为,CATL能和宝马成功配对,既源于CATL本身具备的ATL基因,也得益于宝马强大的产品体系。国内车企自身的产品体系有待完善,即便找到电池供应商,确认供货关系后要全面介入对方生产体系,但受限于技术水平,双方对整车和电池的理解可能都难以达到当初CATL和宝马的标准。

上述孚能前管理层人士也表示,整车厂和电池厂的深度合作,必须有一方妥协。除非整车厂资金足够多,自己建一个电池厂,即便如此,建厂之后面临的团队组建问题,也不易解决。因此,CATL和宝马的合作模式不太可能在国内复制。

政策红利一去不复返?

CATL的养成,内因靠技术积累,外因靠宝马培训,还离不开特殊的政策环境。

CATL成立之初,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火热,“十城千辆”示范工程正在铺开,“弯道超车”理念已经提出。2015年,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被明确列入《中国制造2025》中要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。

其时,国家急需一个能与国际电池巨头抗衡的企业;车企期待一个能供应优质电池的合作伙伴。因与宝马合作名声鹊起的CATL成为最佳选择。

如果说新能源汽车发展大势给予CATL成长的温床,那么,2015年发布的《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》,即业内所说的“动力电池白名单”,就是温床四周的帷帐,帮CATL将所有国际对手挡在帐外。

之后,在补贴政策的激励下,电池厂、电机厂、车厂纷纷上马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。到2017年,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已经远超其他各国水平,CATL也首次登上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的宝座。

来源:电动汽车百人会《锂电池产业发展报告》(2018)

如今,后补贴时代已经到来,有业内人士质疑,抽掉补贴的垫脚砖,CATL还能是王者吗?

这似乎是个伪命题。虽然三四梯队的大洗牌还在继续,CATL曾享受过的政策红利也很难再惠及那些期望成为“下一个CATL”的电池企业,但政策层面对动力电池企业的扶持并不会随着补贴消失。

9月1日,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在公开演讲中表示,中央财政将建立补贴动态调整机制,坚持扶优扶强,继续提高补贴技术门槛,集中精力财力支持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。黄世霖近期也曾呼吁,国家继续扶优扶强,提升产业竞争力。

显然,这个政策导向并不利于三四梯队电池企业成长壮大,头部效应继续强化将是大概率事件。

不但政策红利不再,在前沿技术研发和国内外客户获取方面,CATL之后的企业要想成为“下一个CATL”,机会渺茫。退一步讲,能在三四梯队的淘汰赛中生存下来,已经不易。

实际上,除了政策持续性不足、技术实力欠缺和客户结构单一等普遍性问题。三四梯队的电池企业,几乎每一家都有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。

据上述产品总监观察,作为的动力电池行业的老大哥,力神改制步履蹒跚,产品力优势不再明显;万向一二三收购A123 System之后,动力电池业务进展缓慢,处于吃“48伏电池产品”老本的状态;出货量第8位的国能和第10位的智航都存在资金链紧缺的问题——难以摆脱资金链困境已成为全行业的生存状况……

不过,杨藻认为,即便CATL和比亚迪能占有70%的市场,剩下30%的份额足以养活二三十家电池企业,对于这些企业而言,活下来,而且活得好,才是当务之急。如何才能活得好?

来源:《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方案及产品技术要求》

上述产品总监表示,目前,补贴效应将续航150公里以下的纯电动车人为地挡在门外,但这部分城市代步纯电动车的市场需求巨大,且节能环保效果显著,而CATL和比亚迪不太可能涉足这些业务。如果三四梯队电池企业专注续航100公里以下的乘用车市场,胜算较大。

另外,在杨藻看来,在主流乘用车市场开拓难度比较大的情况下,开发快充、低温电池等具特色的产品,在细分市场绑定客户,也是体量较小的电池厂的不错选择。

回到篇头的问题,如果短期内“下一个CATL”没有出现,那些希望向CATL购买电池而不得的车企,该如何是好?

一位从业多年的车企采购总监告诉《电动汽车观察家》,因向CATL拿货困难,公司正在三四梯队电池企业中筛选供应商,虽然各家都存在不同问题,但在现有补贴环境下,“矮子里面拔将军”是无奈之举;另一方面,补贴逐渐退坡后,如果部分车企不再唯能量密度是从,转而重视低续航纯电动代步车型,那么,其理想的电池厂将不再只是CATL一家。

当然,CATL和比亚迪之后的追随者们,一定不会都甘心放弃庞大的乘用车市场,行业的长跑赛还将继续。或者,“下一个CALT”也许完全是颠覆者,根本不走既有动力电池企业的老路,也未可知。(完)

<上一页  1  2  3  4  
声明: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场。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,请联系举报。

发表评论

0条评论,0人参与
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
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,请输入验证码继续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

锂电 猎头职位 更多
文章纠错
x
*文字标题:
*纠错内容:
联系邮箱:
*验 证 码:

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