侵权投诉
搜索
热门搜索:
订阅
纠错
加入自媒体

血色2023:驯服动力电池这头怪兽

2024-01-10 10:46
C次元
关注

02

技术创新、出海、产能过剩……

车企自研自造电池,当然更具备所谓的长期主义,但不容忽略的一点在于,千万不能太高估自己,毕竟叫比亚迪的只有一个。

特斯拉不行吗?可能真不行,哪怕强如特斯拉,其4680电池依旧处于难产状态。而且无独有偶的是,有消息称,蔚来已经停掉了自家的电池业务,改与蜂巢能源合作,相关研究人员也被裁掉。

没办法,实在烧不动了。实际情况也表示,动力电池企业并没有那么容易,被车企所替代掉。

或许是意识到了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困顿,各大电池厂商,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出海求发展。但是,在别人的地盘上做事,岂会那么简单?

2023年7月,欧盟理事会通过《新电池法》。按照新法规,自2027年起,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“电池护照”,记录电池的制造商、材料成分、碳足迹、供应链等信息。

这是全球首个将碳足迹作为对产品强制性标准的政策,我们承认其对动力电池行业标准化实行的促进作用,但也不必否认,这项法规大大提高了中国动力电池出口欧洲市场的门槛。

而美国的相关政策,则更具贸易保护色彩。

美《反通胀法案》要求,电动汽车必须满足“关键矿物来自于美国或美国自贸协定国家”“在北美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大于一定占比”2项条件,才有资格获得每辆车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,只满足其中一项可获得3750美元税收抵免。

而且,《反通胀法案》明令,中国的特别实体企业生产的电池,2024年后也拿不到退税。

也正是因为这样那样的政策,宁德时代出海屡遭碰壁。不是今天匈牙利工厂停止建设,就是与福特合作的美国工厂终止合作。虽然最终都回应称“按原计划进行”,但其中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。

最后话再说回来,尽管出海很难,却必须要做。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了更多的增量市场,也是为了国产新能源汽车出海“打前站”。

至于国内的动力电池市场,则又是另外一种情况。

据韩国SNE Research最新数据,2023年1—11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企业中,中国企业占据六席,分别是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中创新航、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

6家中国电池企业市占率达63.7%,足以可见中国电池厂商的强势之处。而在国内,这些动力电池企业更是“卷”得,令人发指。

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,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,预计到2025年,中国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约为1000GWh~1200GWh。目前行业总的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,产能严重过剩,产业必将回归理性状态。

没错,就是产能过剩。甚至有消息称,目前各大电池厂商,已经堆积了不少库存。而这样的情况,只有一个解决方法——低价倾销,以至于整体营销环境,越变越差。

总得来说,动力电池企业还是存在2个天然的壁垒,一个是规模化的制造能力,另外一个则是长期经验积累下的技术创新能力。

但可惜的一点,为了加深自己护城河,各大电池厂商,似乎都选择了扩充产能的捷径,而不是真正对电池技术进行根本性地突破创新。不是新瓶装旧酒,就是做一些结构创新。

亦或者,他们对于电池技术的底层创新也都在做,只不过确实太难,没有做出来。钠离子电池、固态电池等,都存在于实验室中,受限于成本,很难大规模量产装车。

看似重归理性的动力电池行业,依旧隐藏着危机。而这偌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始终还在等待一位孤勇者,驯服动力电池这头怪兽。

       原文标题 : 驯服动力电池这头怪兽 | 血色2023

<上一页  1  2  
声明: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场。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,请联系举报。

发表评论

0条评论,0人参与
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
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,请输入验证码继续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

锂电 猎头职位 更多
文章纠错
x
*文字标题:
*纠错内容:
联系邮箱:
*验 证 码:

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