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超欧美,就被政策卡脖子?中国电动车的新难题来了
碳足迹,会变成下一个拦路虎吗
就在4月末,外媒爆出了关于欧洲汽车工业的下一步新计划,德国经济部表示,由宝马、优美科、巴斯夫等11家企业组成的财团打算联合研发“电池护照(battery passport)”,以追踪欧洲电池的相关成分含量和碳足迹。
简言之,欧盟地区的新能源汽车,将在未来,对全周期的碳足迹进行监管,以及后续的回收等。动力电池的原材料生产加工、使用、退役及回收利用,全部会成为下阶段监管目标。而有了新规之后,自然也就有法可依,可能出现的局面就变成了,某一产品在某一环节中有问题,就可能会被制裁、罚款或者劝退。
现下,很多产业里已经开始应用“信息化足迹追踪”策略,比较有效的完成了上下游责任的划分。随着德国新策略的推动,欧盟设置电池壁垒,减少对东亚的依赖,以及促进后续自给自足,譬如2025年欧盟将可以生产足够的电池来满足欧洲汽车工业的需求。
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,会比较明显的承压。
浅层看,主要包括动力电池原材料、动力电池企业遭遇压力。
原材料方面,我国为锂加工大国;电池方面,加工量占全球60%份额,同时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筹建了8GWh(现阶段)的工厂、长城蜂巢能源投资24亿美元在德国建造工厂、国轩高科收购博世集团相关工厂,建立欧洲生产基地;比亚迪弗迪也在筹建海外电池工厂。
中国的动力电池工厂,面对的压力包括但不限于:
1.当前没有碳足迹标准,要尽快建立,比如借用其他重工业领域的碳足迹模式,与动力电池进行匹配;
2.除了在海外要匹配新规则之外,国内市场也因为大量的合作,要建立起相应的规则,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两会中,宁德时代董事长已对相关进行了提案;
3.提升技术能力,在各个环节中形成新的解决方案,与碳中和、零排放等趋势进行贴合,用新技术完成对规则的破解。
话术很简单,不过实际的推进肯定是不容易,因为各个环节中都面临着挑战。而且需要注意的是,这之中涉及一个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遗留问题,动力电池回收。
关于第一批电动车面临淘汰,动力电池回收迫在眉睫的话题,舆论里已经讨论过无数次。而且,实际的市场化结果一般。比如,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中,有45家国家承认资质的企业,而根据相关的企业数据显示,相关数量超过4万家,再加之今年的动力电池涨价等等,乱象丛生。
如,EVTank的相关数据中,202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理论回收量47.8万吨,真实回收量19.6万吨。另外,因为之前的动力电池规格、标准不同,大规模回收存在难度,以及如今的电池涨价,直接促生了回收价格虚高的状况,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价格从2021年年初的2000元/吨,涨了10倍,眼前接近2万元/吨,三元锂电池的价格则超过10万元/吨。
并且,需要进一步警惕的是,外资相关企业都在纷纷加码这一业务,如特斯拉已于2021年大幅提高了回收能力,韩国有相关企业正在筹备上市扩大规模,三一重工等很多著名企业均在推动业务进步。
参考过往其他行业的历程,还需要谨防外资的入侵。如粮食产业、饮用水领域、智能手机领域,均经历过外资打压至低点之后,控制权发生变化,很大部分利润被分走。
写在最后
浅层看,新规会成为新的紧箍咒,甚至有可能卡住部分中国企业的脖子。当然,也会卡住日韩动力电池厂商的脖子,谁有新的解决方案,谁才能赚这一波钱。毕竟,欧盟也不想自废武功,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受制于人,新的限制,也是为了不被卡脖子。
而深层看,这其实是一场全球的资源争夺战。关键的资源,该如何进行回收,这会是下一个关键话题。截止目前,很多国家和企业已经把“可循环”制定为企业深层策略,如宝马、奔驰等,中国汽车产业的相关思考如今较少。而这也意味着,是时候加速动起来了。
作者丨黄强
原文标题 : 技术超欧美,就被政策卡脖子?中国电动车的新难题来了
图片新闻
最新活动更多
-
11月14日抢先报名>> OFweek 2024固态电池技术线上研讨会
-
即日-11.30免费预约申请>>> 燧石技术-红外热成像系列产品试用活动
-
11月30日立即试用>> 【有奖试用】爱德克IDEC-九大王牌安全产品
-
即日—12.20点击申报>> 维科杯·OFweek 2024(第三届)储能行业年度评选
-
即日-12.20立即参评>> 维科杯·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
-
即日-12.26火热报名中>>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
发表评论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暂无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