侵权投诉
搜索
热门搜索:
订阅
纠错
加入自媒体

被“电击”的传统车企:决心虽大,却力不从心?

2022-03-25 10:13
汽车公社
关注

“鲶鱼”面前,没有捷径

回溯这场暗战的起源,几乎所有人都认定,新能源产业的最终结果就是,传统车企再次实现对所有后来者的围剿。没有成熟的制造体系加持,包括特斯拉在内的造车新势力们,一时的风光无量不过是短暂的。

2020年底,冯思翰在中国也信誓旦旦地说到,“我们相信ID.4将真正改变玩法,同时我们坚信,ID.家族能够彻底改变汽车市场。ID.家族拥有坚实的基础:大众汽车无可比拟的制造标准、消费者对我们品牌的高度信任,以及我们在大规模量产时保持经济性和高品质的能力。”

可另一边,赫伯特·迪斯却在《我们如何改变大众汽车》一文中深切感慨,“数十年来,我们所形成的结构和流程,至此已经变得过时且复杂。最重要的更在于,集团内部存在的一系列的利益纠葛和政治议程,也让这项工程变得困难。”

如今,2021年都过去很久。不管产业转型的阵痛,是否会令所有人遭遇到像大众在电气化进程中的这般苦楚,迄今为止的真实现状,确确实实都在放大着这番矛盾。

前文我们已经提到,主流合资车企已经决定将2022年视为将“电气化”落地的最新拐点。All in于此的大众无需多言,本田最新的电动化产物e:N系列都于近日开启了预售,丰田bZ4X的正式落地已在计划中,就连宝马i3/i4、奥迪Q4/Q5 e-tron等豪华纯电车型也在蓄势待发。

可是,一旦回到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现实中,我们却倏地发现,在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试错后,从产品到渠道,从人员到服务,从机制到体系,在这些传统车企的步伐中,似乎有的还是更多着眼于未来的思路。

是否有点“雷声大雨点小”的意思,不敢说。至少和头部新能源车企相比,传统车企所谓的觉醒中尚存水土不服的问题,却是真实的。积极寻求改变的大众、将Mustang Mech-E第一时间带入中国的福特、手握微蓝车系几年的通用,有一个算一个。

如果,在诸多的消费选项中,它们从来都不是当下年轻一代的第一选择,实际用车体验中又没有绝对的优势。那么,就是在说明,受制于收效甚微的渠道拓展,产品本身乏善可陈等现实问题的存在,又伴随品牌力在新消费浪潮中变得不值一提,固化的服务体系难出新意,在新人当道的今天,后进的传统车企要想做出成绩,依旧困难重重。

你以为,现代、日产迟迟不肯出牌,是天真觉着中国市场无足轻重吗?不,在市场快速迭代的情况下,它们只是拿不出足够优秀的产品和更具前瞻性的决策罢了。

去年年末,当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大胆预测,2022年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将超过35%时,面对近乎翻番的市场空白,各大传统合资车企仿佛看到了希望。尤其是对于那些强势品牌,市场潜在的巨大红利面前,所有事都好说。

而今,在欧洲,特斯拉柏林工厂都正式投产了。埃隆·马斯克的尬舞中,藏着刺向狼堡的尖刀。那么,回望中国,“蔚小理”,华为AITO、牛创等新一批新势力,以及自主车企孵化的高端新能源品牌,与传统合资车企之间的差距中,又何尝不是藏着一杆长枪。

在现阶段,通俗一点说就是,“你拿什么跟我斗?”

中国新能源市场在新兴势力的塑造下,重建了一套新的游戏法则,习惯被捧着走的丰田、本田等车企,除了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劣势,放下身段去学以外,没有捷径可走。无论新品牌、新战略的发布是多么让人“上头”,抛不开执念,解不开枷锁的最终结果,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   原文标题 : 被“电击”的传统车企

<上一页  1  2  
声明: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场。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,请联系举报。

发表评论

0条评论,0人参与
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
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,请输入验证码继续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

锂电 猎头职位 更多
文章纠错
x
*文字标题:
*纠错内容:
联系邮箱:
*验 证 码:

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