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风云诡谲、明争暗斗的2022年新能源市场,造车能否破万“卷”?
造车破万“卷”
市场的风向同样也证明了这一点,经历了最初的“井水不犯河水”之后,如今的头部品牌,在价格区间和车型定位上,正在逐渐开始出现交集。
如小鹏在广州车展上亮相的G9,定位中大型SUV,和理想ONE、蔚来ES6的消费群体有所重叠。而蔚来在2021年末发布的新车ET5,起售价也来到25.8万,下探到P7、Model3的市场。
造车新势力之间的微妙平衡,就此彻底打破。可以预见到的是,2022年,新能源高端车市场过往的“默契”已经不复存在,未来,头部品牌之间的产品竞争还将变得愈发激烈。
“蔚小理”为何急于内卷?这背后,印证的是各方对于扩张的迫切需求。
首先,三家品牌都需要新的车型,来缓解对单一产品的销售依赖。
以蔚来为例,这一品牌在1月份交付的9652辆汽车里,ES6单款的销量就高达5247辆,占比54.4%,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小鹏的身上,2022年1月,小鹏汽车交付12922辆,其中P7交付6707辆,占比52%。
不同于表面月销过万的光鲜,“蔚小理”要想保持增长,在未来拉开身位差距,扩充产品结构一定是绕不开的关键。
其次,造车新势力也迫切需要新品,来刺激销量和产能的扩充。
这里有两层意义,第一层是产能的扩充有助于品牌在供应链端获得更多话语权,从而保障生产的稳定。
众所周知,2021年,“缺芯”是各大新能源品牌头顶挥之不去的乌云。
芯片、雷达等关键零部件短缺导致了全球性的汽车减产,大众、丰田等汽车巨头都因此损失惨重。新能源车厂商也未能幸免,减配交付、替换芯片、交付延期等事件屡屡发生。
然而回过头来,当芯片的供应逐步恢复稳定时,新能源车企的“缺芯”情况却仍然没有好转。小产能的新能源品牌,在供应链端无论是议价能力还是拿货能力,都与传统车企难以比拟。
长期来看,这也是限制行业增长的一大“隐疾”。
另一层意义则是降本,产能的扩张可以进一步帮助品牌优化成本,从而实现造车新势力渴望已久的“盈利”。
制造业领域,关于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,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法则——“赖特定律”,它由美国航工工程师西奥多·赖特发现。这一定律指出,通过大规模的生产,累计的生产经验将有助于工厂降低生产成本。
具体来说,产品的累计生产量,每增加一倍,成本就会下降一定比率。对汽车行业而言,这个比率是15%。
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福特T型车,从1909年到1923年的产量和价格变化曲线就非常完美的诠释了这一定律。
特别要提到的是,这一定律对于当下火热的新能源汽车也同样适用,美国ARK基金曾就对特斯拉Model 3的产量和成本进行了研究,确认了特斯拉的产量和成本仍然遵循赖特定律。
考虑到中高端新能源汽车的配件自研比率,可以说,“造更多的车”是新势力们为数不多用以降本增效的手段。
只有造更多的车,才能降低成本,获取更高的毛利;只有造更多的车,才能在配件端上获得更高的议价权;只有造更多的车,才能在本就不多的芯片供应里挤出位置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2022的新能源市场,所有的风云诡谲、明争暗斗背后,都指向一件事——造车破万卷。
图片新闻
最新活动更多
-
10月30日立即预约>> 宾采尔激光焊接领域一站式应用方案在线研讨会
-
11月14日抢先报名>> OFweek 2024固态电池技术线上研讨会
-
即日-11.30免费预约申请>>> 燧石技术-红外热成像系列产品试用活动
-
11月30日立即试用>> 【有奖试用】爱德克IDEC-九大王牌安全产品
-
即日—12.20点击申报>> 维科杯·OFweek 2024(第三届)储能行业年度评选
-
即日-12.20立即参评>> 维科杯·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
发表评论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暂无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