侵权投诉
搜索
热门搜索:
订阅
纠错
加入自媒体

最高涨薪200%,锂电行业抢人大战正在上演!

随着2021年年报的全面披露,可以看到,锂电池产业链上的大部分企业2021年在职员工人数较2020年末出现大幅增加,人均薪资也有一定程度提升。

来自时代财经的统计数据显示,相较2020年末,78家动力电池概念企业去年在职员工数量增加19.86万人,增幅达23.19%。而人均薪资则由2020年末的12.41万元增长至2021年末的14.17万元,涨幅约14%。

比亚迪/宁德时代员工年增长均超5万

随着动力电池行业的急速发展,当前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上升。根据教育部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《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》预测,至2025年,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达到120万人,人才缺口高达103万人。
且看2021年的锂电池产业链企业人员变化:
数据显示,在动力电池概念上市公司中,比亚迪去年增加的员工数最多,宁德时代次之,另有27家公司员工增加员工人数在千人以上。
年报数据显示,比亚迪2021年末在职员工人数约为28.82万人,较2020年末增加约6.4万人。宁德时代去年在职员工数量约为8.36万人,较2020年末增加50523人。此外,欣旺达、先导智能、华友钴业、亿纬锂能4家公司去年人员增长数量也在5000人以上。
员工数增长幅度方面,宁德时代、中伟股份、德方纳米、赢合科技、先慧科技5家锂电池概念公司2021年末在职员工人数增幅超过100%。
另有42家公司员工增幅在10%以上。
从岗位看,大部分公司人数增加最多的岗位为生产制造类工种。以宁德时代为例,其去年员工总人数增加50523人,其中生产制造类岗位达44690人,占比88.5%,增幅为216%。
业内人士指出,“宁德时代虽科技属性较强,但动力电池产业终究属于制造业。一般而言,制造企业中管理人员与技术、生产岗位员工的比值在1:9左右。另外,宁德时代等企业目前处于扩大产能的关键节点,生产人员比重略高在情理之中。”

员工薪资水涨船高

伴随企业在新能源浪潮下不断扩张,相关从业人员的薪酬也水涨船高。
据相关媒体梳理,78家动力电池概念公司中,有13家公司人均年薪酬在8万元至10万元之间,54家企业的人均年薪酬在10万元至20万元间,而人均薪酬在20万元以上的有11家。
2021年末,天齐锂业人均年薪酬达31.52万元,位居78家企业之首。
数据还显示,有47家公司去年人均薪酬较2020年末增长1万元以上,26家企业增加2万元以上,有8家增加5万元以上。
涨幅方面,保力新人均涨薪幅度最高,超过200%。不过,该公司有一个原因是,总员工规模较小。此外,保力新2021年总员工数负增长,可能与该公司“精兵简政”有关(2021年保力新员工数量降幅达62%)。
有22家公司去年人均薪酬较2020年涨幅在20%以上,其中天际股份、石大胜华、晶瑞电材的变化幅度均在50%以上。
比亚迪、宁德时代、欣旺达、天能股份、中化国际这些员工总人数超过2万人的公司,去年人均薪酬变化幅度分别为2.08%、-6.07%、7.72%、5.61%、21.69%。
值得一提的是,现代公司的岗位、工种比较多,薪资构成比较复杂,人均薪酬并不能很好地反应不同岗位薪酬的变化,比如生产线普通技术员及研发工程师之间的薪酬就有较大的差距。
“我们流水线工人平均月薪大概是5000元至8000元之间,不同的企业可能会略有差异,但大概在这个区间波动,不同工人会因为技术熟练程度、经验等有所变化。”有动力电池企业生产线员工表示。
作为去年人均薪酬负增长典型的宁德时代,据了解,其生产员工分为JG1、JG2、JG3三个等级,月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、工作津贴、补助津贴、绩效奖、全勤奖、夜班津贴组成。劳动关系在宁德时代的直接生产员工税前综合月收入分别为6400元、6900元、7800元。
根据宁德时代年报数据,其研发工程师人均月薪酬约为34.25万元。另统计,宁德时代研发类岗位平均薪资约为37万元/年,远高于生产制造类(21.25万元/年)及运营岗位(24.03万元/年)。
还有一个现象是,不少总部地处二线以下城市的企业有给员工分房的计划,意欲让部分员工能与企业绑定更深!
有新能源行业猎头表示:“某些企业,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本科生,年薪可以给到25万元,如果是硕士,保底年薪可以拿到40万元以上,有的还能拿到公司期权或者股票。”

总结

随着目前动力锂电池行业的飞速发展,整个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缺口极大,企业间也早已掀起抢人大战。
事实上,一些院校已经开始开设相关专业、培养对口人才。例如,包括清华大学、同济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均在增设新能源及‘新四化’关联专业。
不过,有专家表示,一方面,每年毕业生人数仍处在千位数左右,无法满足巨大的人才漏洞;另一方面,作为初次尝试开设新兴产业的专业,如何安排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平衡,也成为各大高校应当考虑的重点要素。
如此看来,随着新技术研究的不断推进及技术迭代的加快,锂电池企业人才争夺战将更加激烈!

声明: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OFweek观点。刊用本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、翻译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发表评论

0条评论,0人参与
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
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,请输入验证码继续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

锂电 猎头职位 更多
文章纠错
x
*文字标题:
*纠错内容:
联系邮箱:
*验 证 码:

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