侵权投诉
搜索
热门搜索:
订阅
纠错
加入自媒体

三只松鼠“眯眯眼”广告风波未平,奔驰又惹众怒

2021-12-30 09:59
车轱辘
关注

一段时间以来,从清华美院毕设作品,到陈漫迪奥广告,从国漫雄狮少年,再到三只松鼠……有关“眯眯眼”的争议不断,极大的刺激着国人的神经。

“眯眯眼”广告惹众怒  奔驰的傲慢底气何来?

很多人说国人“玻璃心”,应该包容不同的审美,更不要什么都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高度,甚至动不动就觉得是“冒犯”,这反而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。但实际上,一方面虽说审美见仁见智,但明显让大多数人看着不舒服的“诡异”妆容,受众们当然也有表达喜欢不喜欢,反馈直接感受的权利;另一方面,不说“别有用心”的阴谋论,但诸多事实也表明,比如摄影师陈漫和三只松鼠争议海报的模特,的确存在刻意用“眯眯眼”妆容的西方“高级脸”,去迎合,去讨好(并以此获利)的问题。

三只松鼠广告风波未平,奔驰又惹众怒

三只松鼠广告模特“眯眯眼”妆容引发的舆论争议一波未平,又有网友发现,奔驰推出的新广告也出现了“眯眯眼”妆容,这让许多网友极为气愤。

奔驰广告截图,大家感受一下:

“眯眯眼”广告惹众怒  奔驰的傲慢底气何来?

据环球网报道,12月27日,不少网友在微信朋友圈收到梅赛德斯-奔驰的推广广告,封面中女模特的妆容赫然竟是当下引发众怒的“眯眯眼”。此前因为陈漫迪奥广告、三只松鼠等等争议画面,本就引发了国人对“眯眯眼”的敏感,这个节骨眼上,奔驰这条广告自然很快再度引起喧嚣。

不少网友认为,奔驰这波广告推送是“故意的”,作为大品牌广告的设计、投放,品牌方面肯定有专业团队进行效果评估,包括各种有关品牌形象、价值观等等的风险规避。三只松鼠广告事件成为网络热点,引发的争议吃瓜群众都知道,奔驰负责品牌传播方面的专业团队难道会不知道?而且细心网友发现,“梅赛德斯-奔驰”官方微博在25日就发布了这条广告,目前却已经删除,且奔驰方面目前没有任何官方解释。如果是不知情,不小心,肯定也会有个公开的正式回应,所以很多网友指责奔驰是“蓄意为之”也非空穴来风。

“眯眯眼”广告惹众怒  奔驰的傲慢底气何来?

而且在奔驰的多数广告里,欧美模特都是正常的眼妆,日本广告中的模特也没有出现“眯眯眼”,唯独中国版广告中的模特妆容十分乖张怪异,如此“区别对待”也难让人相信不是别有用心的刻意为之。

网友指责奔驰是否太过“玻璃心”?

第二点就是“上纲上线”的问题了,诚然,无论是法律还是新闻评论,都不该“诛心”,毕竟背后真实的动机更多只能靠分析判断和猜测,但基本的道理也应该拎得清。无论如何,既然中国多数老百姓都对“眯眯眼”的扮丑妆容十分反感和敏感,至少是十分介意的时候,奔驰却肆意为之,哪怕就算是持自己的审美观和时尚感也好,既然在中国的主场,中国人并不喜欢的东西,又是节骨眼上的敏感时期,你为什么还要坚持呢?

“眯眯眼”广告惹众怒  奔驰的傲慢底气何来?

打个不恰当比方,这就相当于我到人家家里做客,明知这家人不喜欢抽烟,非要在人家客厅里抽烟,或是未经允许就在人家农家院旁的鱼塘里游泳。你是主人家的话,高兴不高兴,生气不生气?

这明显是对中国市场,对中国消费者及中国文化的不尊重。正如《人民日报》的评论:不管这家企业是否存在丑化国人的主观故意,这件事本身反映的问题却很真实,就是无论是国内外企业,还是艺术家、电影制作者,所播出的广告、创造的作品,都必须有更成熟的受众意识,既要对受众的认知和审美情趣有所了解,更要尊重受众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情感。毕竟,无论广告还是艺术作品,一旦公之于众,就必然被置于聚光灯下和舆论场中,就必然要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和审视。必须周全考虑主流文化、大众审美和受众心态,没有这样的受众意识,轻则闹个笑话,重则适得其反、彻底“翻车”。

“眯眯眼”广告惹众怒  奔驰的傲慢底气何来?

轻易冒犯和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儿,对奔驰来说还并非“初犯”,从奔驰高管辱骂中国公民,到在广告上公开分享敏感标语,再到颁发“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”奖,都在当时一度引起轩然大波。

“眯眯眼”广告惹众怒  奔驰的傲慢底气何来?

奔驰的傲慢不是两三天

按理说奔驰方面本应吸取教训,更加注意和收敛,如今却又一次“故伎重演”,或许是在中国市场得到的巨大成功,加上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和追捧给了这个品牌傲慢的底气。2020年奔驰全球累计销售2,164,187辆新车,其中中国市场仍是中国的主要销售区域,共销售774,382辆新车,同比增长11.7%。母公司戴姆勒集团去年息税前利润66亿欧元,同比增长53%(2019年为43亿欧元);同时,集团净利润升至40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312亿元)。

“眯眯眼”广告惹众怒  奔驰的傲慢底气何来?

这次“眯眯眼”广告“踩雷”事件,奔驰理应尽早作出诚恳回应,给中国消费者和中国民众一个交代。同时奔驰还应该反思,作为国外品牌,既然要在中国市场发展,就该尊重中国的情感与文化,否则只会搬石头砸脚,轻则引发公愤和舆论声讨,重则给品牌带来长远伤害,甚至遭到消费者的唾弃与抛弃。

声明: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场。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,请联系举报。

发表评论

0条评论,0人参与
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
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,请输入验证码继续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

锂电 猎头职位 更多
文章纠错
x
*文字标题:
*纠错内容:
联系邮箱:
*验 证 码:

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