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裕生:创新的道路必然艰难 但我们必须保持自信
主人公心语:创新的道路必然艰难,但我们必须保持自信。——杨裕生
7月上旬,“2019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论坛”在北京举办。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员、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以“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”为题向大会作报告,引发与会人员广泛讨论。
熟悉杨裕生院士的人都知道,新能源并不是他的本专业——1995年,63岁的杨裕生凭借在核科学与放射化学领域的卓越贡献,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外人十分不解,杨裕生作为核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,为何会选择转行?
采访中,杨裕生道出原因——
1997年,在他参与的某重大项目论证中,一项高比能量电池课题因攻关难度大、研发周期长,无人愿意承担。
在征得领导同意后,杨裕生决定转向“高比能量电池研究”这一新的领域。经过近一年的筹备,1998年,杨裕生带领团队建起中国第一个化学电源实验室。
“虽然那时已是66岁的年纪,但我乐意当一名小学生。”杨裕生告诉记者。
那时,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每周五下午都会举办锂离子电池讨论会。那几年,即便是严寒酷暑、刮风下雨,杨裕生都会前去旁听。
为攻克技术难题,杨裕生经常鼓励大家大胆提出设想。就这样,一个个创新点子在实验室中相互碰撞,2000年,该类型电池关键材料研究取得阶段性突破。
经过不懈努力,杨裕生带领团队先后攻克多项重大科研难题,提出一系列全新的材料结构设计和储能思路构想……2007年,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该类型电池。
十年磨一剑。当亲友和同事们纷纷向古稀之年的杨裕生表示祝贺时,他却谦虚地说:“可贺的是,我现在是电化学的高中生了。”
“科研创新要虚心、要吃苦,要坐得住冷板凳。”这是杨裕生对学生的言传身教。
博士研究生张浩跟随杨裕生学习期间,一度没有任何研究进展。“看准了方向就要坚持。”在杨裕生的鼓励下,张浩深入调研,不断更新研究思路,完善实验手段。最终,他在复合电极材料方向上取得重大突破,毕业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。如今,张浩已成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。
“学高为师、身正为范,杨老是我一辈子的榜样!”忆及恩师对自己的帮助和影响,张浩感动地说。
虽已是著作等身、桃李满园,87岁的杨裕生仍不肯停下脚步,依然向着科学高峰攀登。近年来,他带领团队在有机电极材料等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,所研制出的铅碳电池,较普通电池寿命延长若干倍。
图片新闻
最新活动更多
-
限时30天免费下载>>> 《村田中国-智能驾驶感知器件应用指南》
-
9月24-25日观看直播>> 2024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维科网·激光VIP企业展台直播
-
9月30日立即试用>> 【有奖试用】爱德克IDEC-九大王牌安全产品
-
10月22日立即预约>> 【电力运营直播】主动预测维护如何提高电力运营稳定性?
-
11月14日抢先报名>> 【在线峰会】OFweek 2024固态电池生态大会
-
即日-11.30免费预约申请>>> 燧石技术-红外热成像系列产品试用活动
发表评论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暂无评论
暂无评论